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聚焦两会 | 温涛: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10 16: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健全管护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中央和地方共同加大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2021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在河南、四川、云南、重庆、黑龙江等地的调研中发现,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亩均资金投入标准过低,投入资金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比如,西部某丘陵山区现行的亩均财政资金投入不超过1500元。财政资金远不能满足深度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的实际建设需求,往往需要与其他项目整合才能基本满足农田建设方面的需要。

二、项目实施管理制度权威性不够,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财政补助规定已印发实施,但项目变更审批、验收流程、工程竣工资料规范、移交管护、公示等仍然缺少省部级规范性文件。

三、项目运行中协调难度大,农民主体性积极性仍需进一步提高。主要矛盾集中在农民群众不愿意打破地界,担心自己利益受损。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对基本农田的灌排系统和田间道路进行修建,需要使用一定的土地和打破地界,改变地形地貌,在实际实施中不可避免会触动部分农民的利益,导致部分农民不愿接受或配合积极性不高。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队伍比较单薄,人力支撑亟待进一步加强。2019年,机构改革职能职责有相应调整,实现了农田建设逐步由“五牛治土”向“一牛耕田”转变。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职能职责的汇总,县(区)级农业农村部门不得不面对农田建设队伍在编制、人员上捉襟见肘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的有效推进。

为此,建议:

一、因地制宜配套财政补助资金。由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标准开展深度调研。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形成动态的调节机制,明确平原、丘陵、山区,河灌与井灌等分区域、分灌溉类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按照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需求,综合考虑建设内容拓展、建设原材料价格及人工工资上涨等因素,统一农业农村部门与财政部门的投资标准要求,因地制宜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标准,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投入合理增长机制。比如,当前平原地区的标准亩均投入不低于3000元,丘陵山区的标准可提高到亩均6000元以上。

二、细化农田建设及移交管护规章制度。由农业农村部牵头,在现有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政府投资条例》《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充分征求一线人员意见,进一步细化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过程和移交管护方面的规章制度。提高制度权威性,防止工作随意性,使基层项目经办人员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来自外界的干扰,便于工作开展。

三、进一步调动基层四级(镇、村、社、农户)积极性。项目资金使用范围进一步下沉,管理费用可以直接拔付镇、村、社使用。行政村内的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位置调整可以进一步灵活,在质量指标不降低的情况下,根据实际需求和农民意愿,对项目位置、线状等按规定程序报批后进行实地调整。

四、强化项目建设队伍保障。由中央编办牵头,结合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对应落实编制配置、专职机构或者国有公司。从人员队伍、机构上进一步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落实和后期管护,确保“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实现耕地高效利用、科学管理和提质增效。

(来源:西南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