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风采 > 正文
无党派人士付志锋教授参加“2018重庆知联会骨干培训班”学习体会摘登
发布时间:2018-11-07 10: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1028日—112日,重庆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骨干会员培训班在陕西社会主义学院举行,来自重庆知联会及其分会、部分区县和高校知联会的会长、副会长、骨干会员共计50余人参加了培训,我校无党派人士、药学院付志锋教授参加了此次培训。以下为付志锋教授的培训学习体会。

 

 

学习“西迁精神”  科学技术报国

2018重庆知联会骨干培训班学习体会

 

付志锋 西南大学药学院

 

 

20181028日至112日,在重庆市委统战部的组织下,我参加了在西安/延安举办的“2018重庆知联会骨干培训班”,接受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与现场教学,期间感触良多。在这一系列的课程中,作为高校教师,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史馆进行的“西迁精神”现场教学。

1896年,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历史上曾与清华大学齐名,是中国早期最富声望的理工院校之一,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1955年,党中央为了适应国防形势与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主体从上海西迁至西安。1400多名教工,包括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3000余名青年学生,义无反顾地登上“向科学进军”的西行列车,投身祖国大西北的建设之中。在迁校以及新校建设发展历程中,师生员工开拓奋进,艰辛倍尝,顾大局,讲奉献,千辛万苦在所不辞,艰难险阻勇于克服,充分体现交大人崇高风范。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了西迁精神丰碑,世世代代给人教育和启迪。

学习“西迁精神”,首先需要学习胸怀大局有担当的精神。“西迁”发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国家解放不久,上海所处的东部地区时刻面临敌对势力的军事威胁,同时陕西所处的西北内陆在科教和经济上和东部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将交通大学西迁。因此交通大学的“西迁”不仅仅是一次空间的转移,也是响应党的号召为建设祖国西部而无私奉献的壮丽凯歌。充分体现了交大人始终胸怀人民,胸怀祖国,将一腔热血散布在祖国最“干涸”大地上的家国情怀。

学习“西迁精神”,其次需要学习艰苦创业,勇于奉献的精神。当年大西北生活条件与上海有天壤之别,交大师生们毅然选择奔赴条件艰苦的大西北。没有教材,自己编写;没有实验室,土法上马;粮食不够,吃野菜、喝苞谷糊糊。正是这种精神让扎根在贫瘠的三秦大地上的交通大学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教高地。充分体现了交大人不怕吃苦,勇于奉献,为了祖国的发展不计个人得失的家国情怀。

学习“西迁精神”,最后需要学习勇攀高峰,科教兴国的精神。交通大学西迁后,西安与上海相比,无论是在科研条件、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是整体科研氛围,均和上海有着巨大差距。但就是在这样相对落后的外部环境下,交通大学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水平依然长期处于我国高校的最前列,成为我国“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和“C9”高校,取得被誉为全国高校“五朵金花”的重大成果,并培养出大批高素质人才,在西部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充分体现了交大人刻苦专研,永攀科学高峰,誓以高水平科教成果助推祖国建设的家国情怀。

近年来,在一些不正常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部分知识分子发生了蜕变,科教界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现象。部分知识分子缺乏大局观、整体观,将个人利益、团队利益凌驾于单位利益、国家利益之上;部分知识分子缺乏艰苦创业精神,信奉拜金主义,讲待遇,讲条件,成为逐利的市井之徒;部分知识分子长期庸庸碌碌,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无所作为,甚至卷入学术造假与学术腐败。以上现象均体现出这些人在社会大潮的冲击下,发生了信念的丧失和理想的缺失。

在新形势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这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广大知识分子应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深入学习“西迁精神”,充分发挥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的独特作用,将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