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发布时间:2020-05-09 10:4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带领人民摆脱千百年来的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挂念的头等大事。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实现全球减贫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共产党给老百姓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短短几年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新的重大部署,为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和坚中之坚、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谋定了战略策略。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赴四川凉山深度贫困地区考察,并在成都主持召开党的十九大后第一个跨省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深刻认识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进展。总书记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从六个方面概括了脱贫攻坚积累的宝贵经验。

第二个问题:清醒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困难挑战。总书记从任务和工作两大方面,深入分析了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挑战和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第三个问题: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总书记从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总体部署出发,明确了此后三年的八项工作重点。

这篇重要讲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肯定成就、系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科学部署工作,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遵循。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循着这篇重要讲话作出的部署,全党全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发起总攻,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扫除了一个又一个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高地,以量变促质变,积小胜为大胜,中国脱贫成就举世瞩目。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越到最后关头,脱贫攻坚工作越是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当此关键冲刺阶段,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两年前这篇极为重要的讲话,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扶贫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全党全国人民克服疫情影响,凝聚尽锐出战、迎难而上、决战决胜的强大动力,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坚决完成脱贫攻坚这项中华民族和人类历史上的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庄严的承诺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更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壮举。

摆脱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期盼。数千年中国历史,一代又一代人胼手胝足,也没有让劳动人民改变贫困的命运,即使是所谓的“太平盛世”,也没能真正实现丰衣足食。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真正有了实现的可能。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人民翻身得解放,有饭吃、有衣穿,吃饱穿暖过上富足的日子,从此再也不是遥远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矢志不渝、接力奋斗,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道路,数亿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推进全面小康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放眼中国历史,放眼世界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脱贫成就都是无可比拟的。但是也要清醒认识到,到2012年底,按照现行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9000多万,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更是难啃的硬骨头。扶贫攻坚如何完成伟大跨越,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直面的巨大考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9000多万人口的脱贫作出了战略性的考量、全局性的安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挥下,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打响了气吞山河的超大规模脱贫攻坚战。

“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早在陕北梁家河当知青时,习近平总书记带领群众修梯田、建沼气、办铁业社等,开启了反贫困的生动实践;在河北正定,他大刀阔斧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举甩掉“高产穷县”的帽子;在福建,他提出经济大合唱、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等重要观点,组织推动山海协作、闽宁对口帮扶、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等创新举措,探索脱贫致富有效途径;在浙江和上海,他一如既往强调扶贫工作,部署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扶贫工程,走出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新路。

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最大的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以“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担当,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与全国人民一道向贫困发起总攻。在河北阜平同困难群众共商脱贫致富之策,翻山越岭来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实地考察,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在贵阳主持召开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在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在脱贫攻坚的不同阶段,总书记统揽全局、运筹帷幄,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指引脱贫攻坚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

——高瞻远瞩、引领全局的战略指导。“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表明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信心。

——精准滴灌、严谨务实的决策部署。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核心是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全面领导,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中央在财政、金融、土地、交通、电力、住房、教育、科技、人才、驻村帮扶等方面出台多项含金量高的政策和举措……从基本方略到组织保障,再到政策举措,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总书记经常引用的这句古语,是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的真实写照。从大山深处到棚户陋室,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地震灾区到祖国边陲,从茫茫林海到草原牧区……总书记风尘仆仆、跋山涉水,访真贫、扶真贫、真扶贫,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把党中央的关怀送到乡亲们的心里,把群众的心愿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历史的跨越

“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短短几年,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手上历史性地划上句号!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十八大以后5年间脱贫攻坚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并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决定性进展:

一是“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全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贫困县数量实现了首次减少,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迈出坚实步伐。

二是“促进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通过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等,改变了贫困地区整体面貌,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锻炼了机关干部,培养了农村人才。

三是“构筑了全社会扶贫强大合力”。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军队和武警部队扶贫、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四是“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最根本的,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

成就虽然无比巨大,但任务仍远未完成,到2017年底,全国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党的十九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几年来,围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进一步取得决定性成就。

一是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到2019年底,贫困人口进一步减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进一步降至0.6%。到今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二是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

三是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四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还草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

五是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基层干部通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本领明显提高,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目前在岗91.8万名,特别是青年干部在实践锻炼中快速成长。

中国扶贫脱贫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国际人士高度评价:“中国在减贫领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中国在解决贫困问题上取得的显著成效,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中国这种优质高效的减贫之路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为人类战胜贫困提供了成功范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宝贵的经验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的一张照片在网络刷屏——画面中,总书记面带微笑,向正在工作的茶农们迎面走来。在他身旁,还有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县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从这张被形象称为“五级书记”同框的照片中,人们了解了脱贫攻坚“中国奇迹”的原因,读出了“上下同欲者胜”的决心信心。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根本: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要义: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

保障: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放,发挥资本市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形成脱贫攻坚资金多渠道、多样化投入。

合力: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

要领: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基础: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

“六个坚持”,深刻回答了脱贫攻坚“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

——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蕴含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信念,深刻诠释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充分、最生动的体现。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集中彰显。只有把解决贫困问题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优越性,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从政党性质、执政责任、巩固制度的高度深化了对我国扶贫工作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这是以新发展理念统领脱贫攻坚的集中彰显。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以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扶贫模式转型;就要统筹整合使用好行业资金、专项扶贫资金等各类资源,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区域整体脱贫;就要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就要以开放发展理念拓宽扶贫思路;就要以共享发展理念确保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清醒的认识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全面系统梳理了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挑战,一针见血点明了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找准要害、破解难题指明了方向。

一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还存在不少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3年要实现脱贫3000多万人,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压力不小,难度不小。这个压力和挑战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特别是“三区三州”地区,不仅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而且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发展滞后较多、公共服务不足,脱贫难度极大。此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因病、因残致贫,缺劳力、缺技术,65岁以上老人等人群,是“贫中之贫、艰中之艰”。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效果可持续性的任务也非常重。

二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特别强调“这些问题,我已经多次敲过警钟了,今天再敲敲‘法槌’,希望引起大家高度警觉”。比如,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总书记指出“主要表现是会议多、填表多、检查多”,并列举大量典型案例予以生动形象说明;对管理不精细、资金使用新老问题,总书记举出10多种具体表现;对数字脱贫、虚假脱贫问题,总书记形象描述了“算账式”脱贫、“突击式”脱贫等种种表现;对一些地方打着脱贫攻坚旗号大举借债、盲目拔高标准等问题,总书记明确要求坚决防止和纠正,等等。

冲问题开刀,向困难进军。在习近平总书记战略部署的指引下,这篇重要讲话发表以来的2年多时间里,脱贫攻坚交出了新的令人振奋的答卷。一是脱贫攻坚任务进展顺利。中央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政策倾斜力度,全国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到2019年底,“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项目完成进度超过85%,贫困人口从2018年的172万大幅减少到43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左右,其中难度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二是基本解决了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2018年10月,十九届中央第二轮巡视对13个中西部省区市和13个承担脱贫攻坚重要职责的部门开展了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整改,党委(党组)脱贫攻坚政治责任进一步压实,一批制约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和影响脱贫攻坚成色的问题得到改进。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许多老问题虽然得到了很好解决,但困难和问题仍然存在,风险和挑战依然巨大。一是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三保障”问题基本解决,但稳定住、巩固好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二是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已脱贫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三是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加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防止松劲懈怠、精力转移,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部分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2020年本就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又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困难进一步叠加。一是外出务工受阻。2019年全国有2729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外务工,这些家庭三分之二左右的收入来自外出务工。一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到疫情影响,如不采取措施,短时间内收入就会减少。二是扶贫产品销售和产业扶贫困难。一些贫困地区农畜牧产品卖不出去,农用物资运不进来,生产和消费下降,影响产业扶贫增收。三是扶贫项目停工。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道路等项目开工不足,不能按计划推进。四是帮扶工作受到影响。

在这样的形势下,怎样才能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最大规模的会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作出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重要部署;20多天后,总书记到浙江考察,强调要认真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工作,助力对口地区跨越发展;4月,总书记再到陕西考察,进一步强调要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任务。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部署,在关键时刻,为全党全国人民克服疫情影响、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定了必胜信心,提供了科学指南。

不懈的追梦

“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2020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放松的号召。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宝贵经验、着眼2018到2020年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从八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比如,在加强组织领导方面,强调“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必须增强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亲力亲为抓”;在坚持目标标准方面,强调“扶贫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在强化体制机制方面,强调“要落实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在牢牢把握精准方面,强调“建档立卡要继续完善”,“精准施策要深入推进”;在完善资金管理方面,强调“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在加强作风建设方面,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长效机制”;在组织干部轮训方面,强调“突出抓好各级扶贫干部学习培训工作”;在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方面,强调“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改进帮扶方式”。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实践证明,贯彻落实这“八项要求”是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决胜策”。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时间不等人,任务不等人,必须更加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抓紧抓紧再抓紧,确保取得最后胜利。

一是攻坚克难完成任务。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省区市党政一把手向中央签军令状的,只有脱贫攻坚这一项工作。”立了军令状就要完成,决不能在最后关头“掉链子”。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集中力量解决好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摘帽贫困县和贫困村的脱贫问题。要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

二是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难度,必须高度重视。抗疫不能放松,战贫不能停步,要统筹推进两个战场的战斗,努力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造成的损失补回来。要采取有力措施,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加快扶贫项目开工复工,做好对因疫致贫返贫人口的帮扶。

三是多措并举巩固成果。对已脱贫人口中存在的漏洞缺项,要一项一项整改到位;对存在返贫风险和致贫风险的人群,要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对就业和产业扶贫,要加大力度,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种养业发展;对易地扶贫搬迁,要加大后续扶持力度,解决搬得出的问题后,要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四是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五是严格考核开展普查。脱贫结果必须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要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全面检验。

六是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扶贫工作重心将从绝对贫困的集中攻坚,转为相对贫困的日常帮扶。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奋斗,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够打好打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写就人类反贫困史上最宏伟的史诗!